最佳游览时间:
7:30--19:30

七星景区管理处
咨询热线:0773-5814343
公司地址:桂林七星路1号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博客

扫一扫 七星景区官方微信
 

【跟着名人游桂林】不解之缘——白先勇与桂林花桥(下)



    为什么花桥给白先勇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我以为,应该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花桥历史文化内涵深厚。花桥建于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所以又名嘉熙桥,距今已有近800年历史,是桂林最古老的石拱桥;
  二是因为花桥造型优美,与周围山水构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水乳交融。上面的引文中,白先勇已经写出了花桥的美感。确实,举目全国,像桂林花桥这样造型优美又与周围景观构成如此和谐之美的桥梁是罕见的。宋代方信孺有诗摩崖于花桥南面的龙隐洞口,小东江从花桥流到龙隐洞不过两三百米,诗称“雨脚初收鱼尾霞,满溪流水半溪花。”方信孺生活的时代比花桥初建略早十多年,它写的溪就是小东江(或者灵剑溪,小东江与灵剑溪是从花桥开始汇合的。)有人认为花桥之名就来源于方信孺的这句“满溪流水半溪花”,无论是否确实,这句诗写出了花桥下面灵剑溪之美是不言而喻的。花桥建成后,与灵剑溪自然构成了一种景上添花之美。
  三是因为花桥是桂林市区通往郊区的重要枢纽。清代李绂曾写过四首《劝农过花桥诗》1,其中一首写道:
  一雨东郊野色遥,劝农小队度花桥。
  水田稻叶深如许,耘女连畦绿过腰。
  花桥西为市区,生活着以商为主业的市民;东为郊区,生活着以农为主业的农民。西江街市繁华,东江田野清爽。两者恰好构成了商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比照。童年白先勇如果要到郊外踏青游春,或者欣赏秋天收获的金黄,花桥是必经之桥。由是,花桥在白先勇童年记忆中印象深刻是顺理成章的。
    经桂林文史专家赵平先生证实,抗日战争时期的桂林花桥,确是市区通向郊区的必经之地。花桥分四孔水桥和七孔旱桥两部分。四孔水桥东端分别有两条石板路,一条经现在的月牙楼通向马坪街;另一条经现在的栖霞寺通向建干路。石板路两边是高低错落的民房。七孔旱桥下面是菜市,除时令蔬菜外,还有各种小吃,如米豆腐、米粉、碗糕之类,还有个土坯,经常有人在职面唱桂林彩调。显而易见,白先勇生活的时代,花桥是桂林商业文明、农业文明的结合部,是桂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集散地。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生活在漓江西岸的白先勇,走出水东门,穿过自由路,来到花桥,就像一个久被囚禁的小鸟,终于看到了广阔的天空、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感受到了灵魂的舒畅与自由。
    虽然只在桂林生活了7年,但是,白先勇不仅能说一口正宗流利的桂林话,还酷爱桂林米粉。据白先勇说,他父亲白崇禧以前打仗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喊隔壁婶娘过来熬卤水做冒热米粉吃。白家四十年代末在南京、上海生活,还常常请人做桂林米粉吃,后来到了台北,很少能吃到桂林米粉,白先勇很是怀念这种特殊的地方风味。在他的名篇《花桥荣记》中,就津津有味地讲起桂林米粉的故事。1993年9月,白先勇回桂林时住在榕湖饭店,见餐厅服务员就问“有没有桂林冒热米粉?”当服务员回答有时,他便啧啧嘴,大喊“先来两碗”。白先勇常感叹:桂林米粉可谓“天下第一味”,好吃得不得了。

    2000年元月,白先勇再次回到桂林时,与上次回桂林一样,白先勇一进饭店便问“有没有桂林米粉”,得到肯定回答后又连来两碗,还直说,多来些芫荽、酥豆,好吃好吃!白先勇吃米粉,那动作也是“训之有素”的。尽管米粉堆得高,那双筷子可以上下自如地在碗里打翻而不让佐料掉出来。这大概是桂林人的饮食本事。 
    温馨提示:在桂林七星景区的月牙楼,您不光可以欣赏到七星山、华夏之光等美景,还能品尝到卤菜、酸汤、三鲜、干炒等各种口味的桂林米粉,美味又实惠。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