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游览时间:
7:30--19:30

七星景区管理处
咨询热线:0773-5814343
公司地址:桂林七星路1号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博客

扫一扫 七星景区官方微信
 

农历三月三 古人都玩啥?(下)

其他国家的“曲水流觞” 
    朝鲜半岛——在新罗古都庆州的郊外,也留存有“曲水流觞”的遗迹“鲍石亭”。虽然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是在参天的古树下一道曲折的石凿沟槽,其他部分都已荡然无存,不过即使从这条石凿沟槽,也可以想见当年曲水流觞的情形。如果在石凿沟槽中注入一泓清水,大概酒觞还能随坡度高低流转起来,这与兰亭的“曲水流觞”是一样的。
    鲍石亭(面积7,432㎡)位于溪边的岩石上,1963年1月 21日被指定为史迹第1号。这里原是新罗(BC57-AD935)时期行宫的遗址,现在当时的建筑已不复存在,只留了下形如鲍鱼的石水渠。石槽呈弯曲形,如同鲍鱼壳一般,故取名鲍石亭。鲍石亭由约63块石材组成,宽35CM,平均长26CM,全长约10米。
    当年每当暮春风和日丽之时,新罗的贵族文人们便会聚集于此,模仿东晋贵族文人们在兰亭的做法,在这儿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可以想象,当时能在鲍石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对新罗贵族文人而言,应是一件多么风流、时尚的事情。这表明了他们具有高贵的教养,不容争议的地位,以及作难作的汉诗的能力。这是身份的标志,是仕途的保证,也是“与国际接轨”的象征。
 
    日本——“曲水流觞”的遗迹甚至比朝鲜半岛还多。在京都的上贺茂神社,在鹿儿岛的仙岩园,都留存有“曲水流觞”的遗迹;在九州的菅原道真神社,也发现过同类遗迹;在京都御所宫殿建筑的门上,绘有“曲水流觞”的画图。
    除了遗迹,还有文献记载。《日本书纪》卷十五显宗天皇元年(485)、二年(486)、三年(487)都记载:“三月上巳,幸后苑曲水宴。”这是日本文献中有关“曲水宴”的最初记载。因为“曲水宴”所模仿的王羲之兰亭之会是作诗的,所以有日本学者推测,这就是日本人作汉诗之始,也是日本汉诗的滥觞(见猪口笃志《日本汉文学史》)。当然,这只是推测而已,因为《日本书纪》中并未明确记载作汉诗之事,而且日本早期天皇纪年也不可信,是否真发生于这些年也还很难说,所以对此说还可持保留意见。
    但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曲水流觞”的记载,这些记载说明,中国文人的风流雅事,已经引起了中国周边地区的关注,成为东亚各国文人效仿的时尚;而汉诗在东亚各国的传播,当然借助了这股时尚的力量。后来这些中国境外的影响,连富于历史意识的王羲之,恐怕也是梦想不到的吧?

    农历三月三 古人都吃啥?
    农历“三月三”,正是大地回春、草长莺飞的日子,因此,古人便有了吃荠菜、煮鸡蛋的传统习俗。
荠菜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诗经》中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清朝文人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则说得更为清楚明白:“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词中的地米菜指的就是荠菜。说起来,荠菜不仅色泽诱人、味道鲜美,而且是一道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每逢农历“三月三”前后,荠菜便长茎开花,妇女们便会采摘下来插在发际,以展示清新美丽。
    还有素食素面也是当季必不可少的养生食物。
    我们桂林儒教美食有十大碗,道教美食有米粉宴,佛教美食有尼姑面。桂林七星景区“月牙楼”的尼姑面天下闻名,一是汤鲜,拿素菜四君子(黄豆芽、新鲜草菇、香菇、冬笋)在八卦炉里头煨了三天三夜,天下第一鲜。二是面香,面本身就有面粉香了,又放了油炸花生米、桂林腐竹、香菜、香油、卤豆腐等,一进月牙楼的大门就把你香醉克。七大洲五大洋的游客吃了一碗想两碗,吃完了面还要舔下子碗。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