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岩,我们身边的秘境与风景 (二)——精彩绝伦的喀斯特溶洞奇观
作者:网站管理员
时间:2014-11-03
浏览次数:200
【前言】
现如今,溶洞不是希罕物。现代科技,也赋予了人们上天入地的能力。所以,在桂林,一个喀斯特地貌发育丰满的地区,不断有新的溶洞被发现。这些岩洞,争奇斗艳,但也仅仅是绮丽而已。有一种丰满和积淀,只有时间才能赋予;有一种内涵和故事,只有文化才能成就。在中国的数千个游览溶洞中,没有哪一个能像七星岩这样拥有一千多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没有哪一个溶洞,如七星岩一般,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的冒险者,去探索它的秘境;更没有哪一个溶洞,像七星岩这么深刻地参与了一个城市的精神生活,与城市共患难,同成长。从这个角度说,七星岩,是桂林乃至中国独一无二的溶洞。
精彩绝伦的喀斯特溶洞奇观
七星岩洞深约1100米, 最宽处54米,最高处27米,底面积1.76万平方米,原来是距今100万年的一段古老的地下河,后因地壳变动,地下河上升,露出地面成为岩洞。其后,在漫长的岁月里,雨水沿岩石缝隙不断渗入,溶解石灰石,并不断在洞内结晶,从而形成了许多千姿百态、五彩绚丽的石钟乳、石柱、石笋、石幔、石花等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层层叠叠,晶莹雪亮,处处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如童话世界般瑰丽多姿,被誉为栖息于烟霞之中的“神仙洞府”。

“江山多娇”——位于七星岩内
它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因此岩洞也就明显地分为分上、中、下三层,拥有众多洞口,已构成一个复杂的洞穴系统,其间高差为25~35米,各层之间有多处垂直的竖井相连通。上层是顶穹残存的洞迹,洞穴高大宽广。下层曲折迂回,间有深潭分布,其最下部为水洞,长年有水,向北流出于豆芽岩,是仍在发育的现代地下河;水洞沿普陀山西南麓和西北麓流过,沿途有回头岩、水岩、黄岩、黑岩、教子岩、曾公岩、元风洞等与之相通。上述各洞位于山麓地带,并吸收地表水流进入山体内地下河中,称为脚洞。它们接纳普陀山南面大片平原上的汇集水流,呈指状连接进入七星岩地下河中。中层河道保存完整,洞内温度常年保持在20℃左右,高出当地枯水位约35米,洞体宽敞,以矩形断面为主,是岩洞游览的主要线路。主要景点有“古榕迎宾”、“白兔守大门”、“白玉长廊”、“米粮山”、“瓜果山”、“江山多娇”“刘三姐歌台”“九龙戏水”“边寨风光”、“南蛇出洞”、“云山壁画”、“石林幽境”等40余处。
中国最大的天然岩壁山水画——位于桂林七星岩内
中国最大的岩溶石狮——位于桂林七星岩内
七星岩简直就是一座座人间仙宫。不亲临其境,怎么也不会想象到,在百米深处会有令人垂涎欲滴的四季果蔬、会有万丈悬崖的雪域和光彩夺目的金沙、会有狮吼莺啭的原始森林,至于杨贵妃的卧榻、王母娘娘的宝镜、刘三姐的唱歌台、长城梯田、水帘帏帐、盘龙玉柱、蟠桃灵芝……无不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更为神奇的是,在这里可以找到上海的外滩,看到桂林的缩影,偌大城市忽然间不知被谁搬到了地宫。行走其间,忽而到了天上,忽而来到人间;忽而进了龙宫,忽而飘然驾临瑶池,羽化而登仙;忽而面临万丈深渊,心惊且胆战;忽而如入世外桃源,真个不知秦汉、不知魏晋。正如明代洪武年间在桂林为官的一位进士写的:“七星岩窟篝灯入,百转萦回径路通。石溜滴余成物象,古潭深处有蛟龙。”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也如痴如醉地赋诗赞叹:“桂林诸洞皆嵯岈,就中奇绝称栖霞。”
“桂林夜景”——位于桂林七星岩内
【精彩预告】七星岩,我们身边的秘境与风景(三)——民族魂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