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游览时间:
7:30--19:30

七星景区管理处
咨询热线:0773-5814343
公司地址:桂林七星路1号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博客

扫一扫 七星景区官方微信
 

游玩攻略-探奇月牙山

      月牙山由七星山的南三峰组成,山腰有岩,站在花桥西头远望,很象一弯新月,故名月牙岩,山亦因此得名。又因山麓有龙隐洞、龙隐岩,故又名龙隐山。

   山北半腰上,有一石屹然独立,端直峭拔,高数丈,形似剑柄,故名剑柄石。这种在平原或在山上峭然挺拔、高标一秀的山或石,也是桂林山水的一个奇处。山如独秀峰、伏波山、虞山、巫山,石如剑柄石、芙蓉石等,都有这个特点。古人对此已很有体会,唐代柳宗元说:桂州多灵山,发地峭竖,林立四野,就形容得极其贴切。

   山脚下新建月牙楼,叠石为柱,傍山开窗,为游人憩息之所。沿山麓西南行,过玉兔岩,上石蹬数十级,来到伴月亭。在这里回望花桥倒影于清澈的小东江中,极富诗意。沿月牙山西麓逶迤南去,柳垂两岸,鸭戏江心,左边是山,右边是江,山上野花丛丛,江中流水潺潺,上有花桥虹影,下有龙隐奇岩,只有亲历如此江山画不如之境,才有画图难及自然优之感。又前行,再上石蹬数十级,就到了月牙岩。月牙岩前临小东江,三面为悬崖峭壁。石乳倒垂,琼花四出。旧时这里有一月牙山寺,一九六三年在寺的旧址修了一座古雅清幽的二层建筑。传说月亮中有广寒宫,故新楼取名小广寒。在小广寒右侧,依山傍崖建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叫襟江阁,取唐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句之意。小广寒与襟江阁之间以飞虹式楼梯连接。两者均为二层,而在地势上襟江阁比小广寒又高一层,故由小广寒到襟江阁,使人有更上一层楼之感。小广寒面阔三间,横向构图,隐在月牙岩内;襟江阁六角耸立,竖向构图,突出在小东江中,形成一隐一显,一后一前,一横一直,一低一高的格局,使地形特点与建筑特点融合在一起。从襟江阁上看东江流水,环城诸山,分外妖娆,因而古人留下了许多诗篇。明人周进隆写道:

   翠微峭拔倚天表,半接月照桂江小。
   岩头黄鸟栖高枝,一声啼破千山晓。

   向西望去,环城诸山中,一峰高耸,如公侯端冕之状,这就是侯山,是桂林石山中最高的山。若登上峰顶,俯视群山,小如土丘,所以桂林有高不过侯山,大不过尧山之说。    出襟江阁依山南下,入丹桂岩,传说以前附近有株高大的丹桂树,因此得名。这里是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六千至一万年)古人类洞穴遗址,曾发掘出很厚的文化层,其中有残存的骨针和螺壳堆积。丹桂岩坐北向南,靠江近水,离水面有一定高度,取水既容易,又淹不着,是适合古人类聚居的地方。下丹桂岩不远,就是龙隐洞了。

   龙隐洞——龙隐洞西南通透,洞的一壁插入小东江中。洞顶有一条蜿蜒的石槽,与洞等长,槽壁上被水剥蚀出均匀的斑痕,极象龙鳞,龙迹天矫,鳞须宛然。整个石槽活象一条神龙飞去之后,留下的全身痕迹,因而称龙隐洞。传说这是老龙隐睡的地方,南边是头,西边是尾。后来它破壁而飞了,至今还留下古人破壁而飞的题刻。前人曾有诗句说:石上参差鳞甲动,眼中在处画图开”(宋方信孺)飞腾不知几千载,至今点点龙鳞存”(明周进隆)

   龙隐洞山水清幽,洞窟奇特,一年四季,清风不断。洞内外唐宋以来的石刻甚多,最早的是右壁唐乾宁元年(公元八九四年)张浚、刘崇龟的《杜鹃花唱和诗》。在左壁高处宋张敏中、张定叟等十三人题名石刻上,有下垂的石钟乳长一点六米,经过时间为八百年,平均每年长二十厘米。这给地质工作者研究桂林石钟乳的生长情况,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根据。出洞,左壁上有宋梅挚的《五瘴说》石刻。意思是:反动统治者贪婪暴戾表现出来的五种瘴气,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比过去人们认为岭南独有的一种自然界的瘴气可怕得多。这篇文章对当时的反动统治者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大胆的揭露。

   龙隐洞虽在一千多年前就是游览胜地,但历代反动统治者不重视风景文物的保护,大量泥沙淤积洞内,岩洞几乎被堵塞,古人题刻多遭湮没。解放后,党和政府对龙隐洞进行了疏浚,清除淤泥,修砌道路,既可漫步通行,又可乘小舟穿洞而过。岩洞倒映水中,犹如深山狭谷,气势雄伟。小东江流到这里,也徘徊留连,汇为澄潭,似乎在离开桂林之前,还要饱览一番龙隐风光。洞前有跳石,菜八十多墩,横列小东江中,春夏水溅跳石游人跨石过江,别有一番佳趣。

收缩